上週五冒著本月零用赤字的危機,一個人「勇敢地」再次重溫了MBV。
向來仰賴的11號公車被新鞋折磨的死去活來兼滿目瘡痍,
天公又不作美。又痛又累,但我不後悔。
東南亞戲院,全票350。沒有任何附餐。(我也不在乎這個~)
不過坦白說,電影院的設備真的很重要,比較後我喜歡今日秀泰。
不知道是最近用眼過度還是3D眼鏡品質更差,
電影看完後一整個頭暈眼花啊!
音效沒那麼震撼,果真感覺也不太到位。
幸好這是第二次,我可以比較專心欣賞Jensen......
兩次觀賞間,上網看了些「所謂的」影評。評價「極度」兩極。
幾個比較專業的部落客都給了不錯的評語,我很欣慰。
從文章中發現,其實大多數不喜歡的人,都沒有認真或真正看懂電影。
是故多少想為MBV平反一下:
老梗我同意,但重點是鋪陳的手法,
精神分裂也不是天生的,角色心路歷程的轉變是關鍵。
但很多人先看了劇透或評論,有先入為主的自以為是,
所以一切就開始惡性循環。(這就是我不喜歡「先作功課」的原因~)
當然自己也沒有什麼資格數落別人,
因為對恐怖片一貫的態度就是看特效,卡司只要俊男美女,
劇情簡潔流暢易懂就OK。演技向來不是重點,這很正常。
對MBV有特別想法也真的只是因為Jensen,所以我比較投入。
但事實上,如果專心一點欣賞這部電影,
就會知道我的讚美其來有自,並非只是一味花痴。
不過我也承認,開頭的節奏太快,一不注意就容易忽略前因後果,
造成後面的情節有些不知所云。
所以前一篇感想中我把這項列進了缺點。
再來說說3D特效。
很多人看了預告想像過頭、期望過深,以致於沒有自我預期的驚嚇。
我覺得這些都是片商過度誇大宣傳的惡果,
和片子本身好壞並無直接相關。
3D絕對是賣點,但焦點只著重於此,就失去了電影本身的創作價值。
不過現在譁眾取寵是主流,無奈也得忍受。
所以即使一直對「約會電影」的宣傳標語很感冒,還是強迫自己忽略。
雖然連Jensen都說,他就是看到3D這一點才會接MBV,
但我還是要說,除了立體特效,劇情還是不錯的。
跳不出歐美恐怖片的既定模式不要緊,(畢竟文化不同~)
重點是能不能拍出新意。
我個人認為MBV特效、劇情兼而有之,值得一看。
(當然,only 3D version~)
最後還是要再強調:
Jensen,你一再打破我的紀錄。
為了你,即使下班太遲錯過了6點場,二話不說就劃了8點的位,
拖著紅腫破皮的雙腳,
硬是一個人大包小包、
手忙腳亂地撐著傘在公館遊魂似的飄盪了將近2小時。
但是Tom一出現,我的嘴角還是忍不住地出現微笑~
什麼痛都沒了......
這就是完全的淪陷吧!?